分析我國石墨行業的發展趨勢
石墨是一種戰略資源,被稱為“黑金”。它不僅廣泛應用于一般工業和消費領域,而且在一些特殊的工業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在發達國家,石墨產品已經成為新能源材料技術的代表。
作者建議必須從宏觀上解決我國石墨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以促進石墨工業的健康發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國家層面進行整體產業規劃,控制石墨生產規模。石墨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消耗量也越來越大。作為儲量和產量第一大國,在深化出口管理和價格監管的基礎上,只要控制石墨原礦的開采,石墨的價格就可以翻倍。二是加強行業管理,對石墨企業設置高準入門檻和低退出門檻,限制初級石墨加工或技術含量低的發展,堅決淘汰小型落后的采選加工企業。
三是制定石墨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適用于我國從石墨開采到石墨生產的各種規模特征的生產工藝和裝置的水和廢氣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石墨工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設計和竣工驗收。
第四,通過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以科技為先導,加大投入,引進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促進科工貿結合,引進科研力量和先進整理技術,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產品鏈條,提高科技附加值。
五是將石墨資源列為國家保護性開采的特殊礦種,統一實行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提高石墨礦資源稅標準;加強稅費調整,正常收取限額內開采,超限額逐步提價。
第六,建立石墨產業發展基金。全國“六大”石墨生產加工基地市財政拿出石墨產業年收入的1%,國家財政給予配套補貼,共同設立石墨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石墨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產品研發;也可以通過基金競標全球石墨深加工技術,利用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力量拉長國內石墨產業鏈,實現加工程度高、技術集約化。
第七,提高石墨產業集中度,走企業整合之路。組建大型石墨企業集團,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并在此基礎上帶動一批優質企業成長,形成具有較大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的石墨產業密集帶,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群發展。
中國石墨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75%,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2%。和稀土一樣,石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礦種。然而,由于缺乏宏觀管理,中國的石墨行業正面臨著與稀土相同的命運。
石墨:稀土第二?
和之前的稀土行業一樣,中國石墨行業的低端無序發展正在嚴重影響資源保護和產業升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的不斷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石墨產業正面臨著與稀土相同的命運,主要表現在:
行業門檻低;產大于求,市場無序競爭,石墨當煤賣,價格有競爭力;產品附加值低,產業低端,產業鏈深度不夠;礦產資源利用率低,重復建設嚴重,采挖不分,開采加工無序;產業集中度低,缺乏統一規劃和監管,主產區競爭加劇,缺乏有號召力的龍頭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科技投入低,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應用產品開發緩慢;環保壓力大,全國范圍內存在大量“小、土、散、亂”的生產加工條件,對土地、水、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與中國過度開采石墨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將本國資源封存起來而不是開采,并利用我國產品的低價競爭大量進口。日本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石墨并沉入海底作為戰略儲備,美國立法保護本國石墨資源。目前只有印度、斯里蘭卡、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在開采,馬達加斯加幾乎所有的石墨礦產都被美國壟斷。據海關統計,日本、韓國和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石墨貿易伙伴,2009年進口分別占中國出口總額的32.6%、14.3%和10.5%。
日本和韓國從中國大量進口石墨原料,每噸價格只有幾千元。提純加工后出口中國,每噸10-20萬元。以天然石墨為例。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價格僅為每噸326美元,而中國要從日本進口高端石墨,價格超過每噸11000美元。從中日進出口石墨的價格和總量對比可以發現,中國以極低的價格向日本出口大量天然石墨產品,日本以30多倍的價格返銷中國。
原因:缺乏宏觀管理。
AG石墨工業的低水平反映了技術的滯后,但也暴露了宏觀管理的缺失。長期以來,國家對石墨資源的管理沒有納入一個規范的渠道。主產區支離破碎,開采無序,宏觀管理失控。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也把石墨資源的勘查和開采作為當地經濟的增長點;在石墨儲量大的省份,從國家到農村個人,石墨開采加工企業多如牛毛,但大多停留在采集生產初級原料階段。石墨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率低下等怪圈。資金匱乏、信息閉塞、人才匱乏、技術和產品R&D能力低下也是國內石墨企業的致命傷。許多石墨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而石墨行業
事實上,石墨行業暴露出的問題早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比如2005年國家取消石墨出口退稅政策,2006年提高出口關稅10%,2007年7月提高關稅稅率至20%。同時,也加強了環保執法力度。但由于整個石墨行業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和監管體系,無序開采、宏觀管理失控等主要問題并未得到大的扭轉。
促進石墨行業的健康發展